-
现代数据中心为什么需要现代数据保护?
如今,无论是大型还是小型企业,都正在全面进入或者即将进入转型阶段。消费者和员工对24x7 始终在线 (Always-On™) 的迫切需求,使我们都处于一种快节奏的激烈竞争环境中。在这种形势下,全球各地的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 (SMB) 均需转移工作重点,并从技术和运营角度改变提供服务的方式。事实,如果将当今的数据中心与十年前的数据中心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从中看出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部署和配置硬件的方式已发生显著改变。凭借小型计算集群和高整合率,虚拟化已经取代了杂乱成堆的单一应用程序服务器。存储区域网络 (SAN) 和存储阵列不再通过一对一的方式提供逻辑单元号 (LUN),而是以共享方式为虚拟机监控程序提供存储。 事实上,以超融合特性著称的小型技术平台正在崛起,凭借摆脱对集中式存储阵列的依赖而在数据中心占据一席之位。具体的实现方式是:该平台将本地存储纳入可扩展的分布式构建块节点体系结构中,同时让本地存储靠近计算资源,从而显著提升提升性能。 这些年来之所以发生上述所有变化,归根结底是因为客户和员工对信息访问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促使企业推动数据中心现代化并彻底改变服务和应用程序的交付方式。在深入介绍现代数据中心的组件之前,我们先探讨现代数据中心可帮助企业解决的两大难题:数据增长和可用性。 数据增长 毋庸置疑,在过去几年里,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均已转而将数据列为头号受保护资产。如今,公司纷纷将数据视为企业战略计划之一,利用数据来赢得竞争优势,数据已然成为企业的生存命脉。正是出于这些原因,企业已开始着手创建、分析和存储越来越多的数据。在过去 10 年里,全球数字足迹几乎每两年便会翻一番,数据以天文数字的速度急剧增长。 IDC 研究表明,早在 2011 年,我们便已创建 1.8 ZB(1.8 万亿 GB)的数据。2012 年,这一数字翻了一番,达到 2.8 ZB。第二年,也就是 2013 年,我们达到 4.4 ZB 的数据。据预测,到 2020 年,信息量将达到 44 ZB 这一天文数字。 直接导致数据呈指数级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一个被称为“物联网”(物联网) 的概念。要了解物联网究竟是什么,我们只需看看自己的家里就行了。想一想您家中有多少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吧。当然,我们通常首先想到的便是笔记本电脑、台式机、手机和平板电脑。但是,我们还会看到其他智能设备在不断增加,它们穿过我们的四面墙壁传输数据。例如,智能电视、恒温器、家庭自动化、安防系统、汽车,等等。它们很快就牢牢掌控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所需的带宽量。 尽管这些设备执行的功能大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产生数据。企业从全球各地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并将其视为一级资产。事实上,IDC 报告指出,2020 年,来自嵌入式系统(例如,物联网中包含的那些系统)的数据将占我们存储数据的 10%,大致相当于目前地球上可用的数据总量。这些数据为公司提供了有关我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实时信息。它们对于企业而言极为重要,因为它为缩短客户响应时间以及满足员工和客户翘首以待的个性化服务水平打开了大门。 如今,数据增长或许是数据中心内部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我们需要想方设法地存储、分析和处理数据,并以能够促进实现公司目标的方式使用数据。由于数据最为重要,因此我们还需要能够保护数据(最根本的方式是复制数据)。此外,展位未来,生成的数据量以将近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急剧增长,这将为企业带来严峻挑战。 始终在线的可用性 当今的数据中心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是可用性。如今,每天下午 5 点就关闭主要系统并锁上大门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互联网真正改变了消费者对技术和服务的认知方式。您能想象当您进行在线购物时一到下午 5:30 就无法下单吗?如今,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企业必须每周 7 天、每天24 小时全天候运营。 企业不仅要对外部客户提供全天候提供服务,对内部员工同样需要。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员工已告别朝九晚五的正常工作时间。在家或异地办公的员工人数在不断增多。云和互联网使得企业得以扩大全球覆盖范围、横跨多个时区运营业务并创造更多的收入。在物联网时代,传输数据的设备可 24x7 实时传输数据,而不是等待服务可用。所有这些因素催生了新的一级工作负载。这种工作负载不仅推动了数据的增长,还要求服务可用且始终在线 (Always-On)。 数据增长和数据可用性确实是如今的数据中心所面临的两个最具挑战性的难题。如果要形象地比喻 2020 年的预计数据增长,我们只需抬头看看星空。到 2020 年,我们存储的数据量将如同宇宙中的繁星,数不胜数。此外,企业和团体肩负着确保数据可用和落实适当保护机制的重任。不过,我们在过去 10 年中取得的技术进步是否足以应对当今世界的挑战?是否足以让我们摆脱未来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的解决之道已融入被称为“现代数据中心”的体系结构中。
-
数据可恢复与备份主要满足五个特性
数据可恢复性战略与备份有很多不同之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均包含五个必须满足的主要特性。 1.高速恢复 — 这是任何数据可恢复性战略中的关键功能。鉴于停机成本如此高昂,因此更快速地恢复服务和应用程序意味着能够减轻收入/生产效率损失和业务影响。关键应用程序的平均恢复时间目标 (RTO) 为 2.86 小时。现代数据中心的目标则是将此数字缩短至15分钟乃至更少。数据可恢复性解决方案既需要利用现代数据中心的存储和自动化功能提供多种故障恢复方式,也需要利用备份和复制以及虚拟化功能近乎即时地恢复服务。 2.避免数据丢失 — 为了提供较低的恢复时间目标 (RTO),数据可恢复性解决方案需要频繁备份生产数据。如前所述,关键应用程序的平均恢复点目标(RPO)为4.81小时。现代数据可恢复性解决方案的目标则是将这一数字降低到小于 15 分钟。为此,它们必须利用变更数据块跟踪和广域网 (WAN) 加速等多种虚拟化功能,以能够满足所需恢复点目标 (RPO) 的速度物理移动数据,还在后端利用重复数据消重和压缩功能,确保容量足够存放将要创建的大量还原点。现代数据保护解决方案需要智能地备份和存储数据,以便降低恢复点目标(RPO),最大限度地减少宕机期间丢失的数据量。 3.经过验证的可恢复性 — 事实上,如果还原时备份失败或损坏,则备份对我们毫无价值。遗憾的是,每个季度只有 5.26% 的备份经过测试,平均有 17% 的备份无法恢复。现代数据保护战略必须提供可用于测试、验证并确保备份确实可恢复的方法,并且,必须做到高效和自动化。在高度虚拟化的环境中,数据可恢复性解决方案能够充分利用虚拟化的强大功能,实质上是在隔离的环境中启动这些备份(使其能够正常还原),并确保一旦需要时 100% 可恢复(是否有意义?) 4.有效利用数据 — 对大部分人来说,数据可恢复性解决方案是一份“保单”。这意味着我们备份的若干 TB 生产数据一直在企业内的磁盘和磁带中闲置着,很少派上用场。可靠的现代数据可恢复性解决方案则会有效利用这些“闲置”数据,从而帮助避免发生灾难。我们在测试备份的过程中采用了隔离的虚拟实验室技术,数据可恢复性解决方案则利用与此相同的技术提供虚拟沙盒环境,管理员和应用程序所有者可在该环境中测试不同的软件更新和补丁。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在几乎完全相同的虚拟机副本上执行升级或修补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确保在生产环境内应用相同的更新时不会出现意外。87% 的企业反映,应用补丁和升级时遇到的停机时间超出预期,而这正是数据可恢复性解决方案的高附加值之处。 5.全面可视性 — 数据可恢复性解决方案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报告作业是否成功。我们需要全面透视备份环境,才能妥善管理当前环境并规划未来。了解环境内部何处存在瓶颈有助于补救问题,否则,这些问题可能会增加恢复点目标 (RPO) 和恢复时间目标 (RTO)。了解增量备份的大小和应用的重复数据消重比率有助于您正确执行容量规划,因为这与备份存储相关。拥有完全可自定义的报告功能(可用于对备份内容、或者更重要的是对未受到保护的内容执行合规审计)是避免将来出现严重影响企业的意外的关键。现代数据可恢复性解决方案必须提供对备份环境的全面可视性,在考虑资源使用、容量规划和性能监控的同时消除管理备份环境时偶尔出现的盲目猜测。 通过落实数据可恢复性战略的这五大关键要素,企业可在弥补可用性差距方面占尽先机,最终完全实现数据中心的现代化。
-
什么是备份服务器,备份服务器包含几种方式
说到备份,在平时大家肯定是不少使用,照片、音乐、工作文件等等一些大家认为需要备份的东西都可以选择备份。在信息化的今天做好数据备份的工作尤其重要,当数据经历过发生、传输、交换等过程后,就有可能发生损坏,做好备份可以有效的对其进行管理。 从信息安全的角度出发,在平时的使用过程中都存在潜在的威胁,黑客的攻击也是其中一个方面,一旦遭受攻击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在平时的工作当中运维人员安全保障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备份依旧不可缺少。相关阅读:企业要不要专用的备份服务器 备份的几种形式 1、正常备份(Normal): 也叫完全备份。正常备份是最普遍的一种备份方式,是将整个系统的状态和数据完全进行备份,包括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以及所有的数据和现有的系统状态,系统状态在Windows server 中包括注册表、启动文件、COM+注册数据库、活动目录和系统卷等等。 正常备份最全面,最完整,如果发生数据损坏,可以通过灾难前一天的正常备份就可以完全恢复数据。但是正常备份缺点也很明显,因为正常备份是备份服务器的所有数据,需要占用大量的备份空间,并且这些数据有大量的重复内容,在备份的时候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是一种虽然完整,但是效率比较低下的备份方式。 2、每日备份 每日备份用于复制执行每日备份的当天更改过的所有选定文件。备份的文件将不会标记为已经备份,即不消除文件存档属性。 3、副本备份(Copy): 副本备份和正常备份非常相似,也是完全的备份系统状态和所有数据的一种备份方式,和正常备份唯一不同的是在进行备份的时候,正常备份会清除文件的存档属性,而副本备份不会清楚存档属性。所谓存档属性就是为文件做的一个标记,来标示文件是否已经被备份过。副本备份不会更改文件的任何属性,也不会对系统产生任何影响,主要是为了不影响其他的备份方式而设立。 4、差异备份(Differential): 差异备份是将上一次正常备份之后增加或者修改过的数据进行备份。打个比方,假设企业周一进行了正常备份,那么如果周二进行差异备份,那么将仅备份周二更改过的数据;如果周四进行差异备份,则备份周二周三和周四更改过的数据。这样一来就大大节省了备份时所需的存储空间和备份所花费的时间,如果需要恢复数据的时候,只需用两个备份,就可以恢复到灾难发生前的状态。 5、增量备份(Incremental): 增量备份是将上一次备份之后增加或者更改过的数据进行备份,这里需要注意以下,差异备份是备份上一次正常备份之后发生或更改的数据,而增量备份是备份上一次备份之后发生过更改的数据,并不一定是针对上一次正常备份的。 服务器数据备份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判断,何种方式更加适合还需要做些衡量,MMCloud希望可以在这里帮助到您。